要言要论:关于新形势下干部参加劳动问题的思考 | ○薛 驹
今年5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对浙江省七个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作出重要批示(简称“五·九”批示)40周年的纪念日。当年“五·九”批示传达以后,全省干部,特别是地、县、乡镇和农村干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受到很大的鼓舞,此后一段时间内,各地涌现出许多干部参加劳动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实践证明,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是培养和锻炼一支又红又专、密切联系群众、受群众拥护的好干部的有效途径。40年过去了,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和“五·九”批示发表40周年之际,我们围绕干部参加劳动问题进行座谈、研讨,就是为了共同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使干部参加劳动这项制度能够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首先,要正确理解劳动的涵义,提高干部对参加劳动的认识。
干部参加劳动本来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的一项好传统、好作风,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对干部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可是在文革10年动乱期间,竟然把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造成很坏的影响,引起了许多误解。有的人认为在当前提倡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已经过时了,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乡镇企业承包到人,干部参加劳动不仅帮不上忙,反而给群众添麻烦;也有的人认为干部主要从事行政或企事业管理工作,管理本身就是劳动,各有自己的工作职责,没有必要再参加体力劳动。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从理论上解决对干部参加劳动的认识问题。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对劳动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大意是: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资源加在一起创造了价值和社会财富,同时劳动也创造了人的本身,劳动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这就是说,人类的进化、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劳动为第一基本条件,人是不能离开劳动的。劳动是工人阶级的本色。在旧社会,无产阶级是在劳动中求生存、求解放;在新社会,工人阶级在劳动中创造未来,创造一个共同富裕的、文明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体力技术的复杂劳动,再到更高阶段的发明创造、实现科技飞跃的创新劳动,这就是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智能性不断增长,到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知识性的创新劳动已经成为左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参加科学试验,使自己成为又红又专的好干部,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
与此同时,我们的干部、知识分子也绝不能轻视体力劳动,应当努力做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先进技术如果不经过生产第一线的反复试验,不能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农村基层干部如果不到第一线参加生产劳动,就不能了解实际情况,也不能体会体力劳动的辛苦。特别在农村,现在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体力劳动,干部应当按照自己健康的状况,参加一些体力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了解群众在生产中的迫切要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正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重要劳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如果不参加一线的劳动实践,怎么能判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呢?
劳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土地必须依靠劳动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科学知识、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作用,都要通过劳动才能发挥出来,资本也必须依靠劳动才能得到有效的经营和管理,我们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思想观念,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应该在收入分配上得到保障。我们农村干部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善于组织劳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效率,这里面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最终要体现在群众得到实惠、干部受到教育。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干部,决不是称职的管理者。
其次,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农村干部队伍,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积极参加科技试验和推广,做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带头人。
当前,农村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创办,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有一批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具有真才实学的干部,在生产实践中成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如全国劳动模范、原平阳县委副书记廖锡龙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坚持在劳动中学习和试验农业科学技术,在劳动中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取得很大成绩。从50年代起,他和广大干部社员一起,组织生产试验组,使大量低产田的土壤得到改造;精心试验绿萍繁殖,利用地下泉水,使绿萍越冬、越夏成功繁殖,培育出“城西一号”良种,推广到全省50多个县和南方13个省。改革开放以来,他又积极探索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新途径。1986年,他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休后,针对城郊农田抛荒比较严重的现象,从城西老家承包了50来亩水田,进行立体生态农业试验,以种水稻和制种为主,兼种豆、瓜、芋、藕,并在稻田里开沟养鱼,每亩比常规水田增收30%以上。他自己花钱,引进优良品种,对番薯进行了有性杂交的试验,成功培育出“坚藤红”等10多个新品种,高产、可口,经济效益好,并且无偿向农户提供种苗,深受临近山区群众的欢迎。90年代以来,他承包了荒山旱地,进行绿化造林,按照长、中、短相结合的原则,精心选择了银杏、红豆杉、板栗、樟树苗木等经济林,又套种了玉米、蔬菜、绞股蓝等经济作物,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开发的格局。1993年和2001年,廖锡龙又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廖锡龙同志是一生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的老模范,又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作出了新贡献,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学习老劳模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参加科学试验的劳动实践,使自己成为又红又专、受群众欢迎的好干部。
目前,全省各市县都在举办专业学校和培训班,积极培训农村干部和专业人才,这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在农村建设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实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积极分子“三结合”的方法,根据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与群众一起参加科学试验和生产劳动,努力创造新的经验和成果,使农村党员干部能够成为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推动农村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的带头人。现在,有些地方根据本地的优势和特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在这些创新事业中,有计划地培养出一批农村的实用人才,带领群众奔小康。例如平阳县榆洋镇建了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占地20亩,集良种繁育、生产示范、产品加工、技术培训、信息交流为一体,向农民作直观示范和培训工作,并作为镇村干部走进田间、参加培训和科技劳动的基地。还组建了农工贸公司,引进20多个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逐步进行试验和推广。通过这种形式,培养锻炼干部,提高学科技、用科技、推广科技的能力,带领农民致富,同时也增强了干部的劳动观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受到群众欢迎。
最近,省政府向欠发达乡镇派遣100名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好科技推广工作,帮助农民致富。同时,也鼓励科技人员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创办经济实体,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或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从收益中提供适当的报酬。这样,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也会在劳动中不断得到提高。
第三,要把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与群众一起劳动,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对我们党员干部来说,是一面需要经常对照的镜子,是考核我们党员干部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我们党在执政后最大的政治优势是能更广泛地密切联系群众,而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党一贯重视教育干部把艰苦奋斗、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在我们干部队伍中,已经涌现出了像焦裕禄、吴金印、孔繁森、郑培民等许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同群众血肉联系的优秀干部代表。在我省也有像陈金水、杨东海、范匡夫、马健、毛泽平、朱缀绒等一批能够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不少地方在工作实践中还创造了不少的好经验。如乡镇《民情日记》、农技“110”服务中心制度、乡镇“365窗口”、领导干部联系科技示范基地、挂钩联系贫困村贫困户以及针对基层需要派出能够心贴心驻村驻企的干部帮助工作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既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难题,又使干部受到教育和锻炼。
今天,我们重温“五·九”批示精神,提倡干部参加多种形式的劳动,密切联系群众,既是发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也是为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去。当我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时,应该想到,我们能不能代表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能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当我们与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时,应该想到,我们能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当我们在调查农村文化教育情况时,应该想到,能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农村多办一些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事业,多培育一些人才。应该看到,多数干部正在努力朝“三个代表”的方向去实践,已经创造出不少经验和成绩。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干部劳动观念淡薄,艰苦奋斗意识减弱,很少参加一线劳动。尽管身在农村,却不了解农民的需求,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主要原因就是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淡薄了。还有些干部考虑个人利益太多,不想学习,不想做又红又专的干部。这种人严重损害了我们党员干部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从改进思想作风上提出要求,从制度上采取措施。要规定县市乡镇一级干部,每人必须有深入基层和参加劳动的联系点,每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同时,要把干部在联系点上劳动的实绩和工作学习的效果,密切联系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自我对照检查、群众民主评议,看一看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能否体现“三个代表”要求,是否主动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在实践,在艰苦斗争的实践中最能培养人、锻炼人。在当前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在各项抗灾救险的艰苦斗争中,许多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经受锻炼和考验,用实际行动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四,管理也是劳动,要通过改善服务改进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鞍钢宪法”时,曾经提倡“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办法,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这种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并且被日本、美国一些工业管理学者所认识,他们认为西方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从中国“鞍钢宪法”中受到启发的。在今天看来,“两参一改三结合”对我们改善管理、改进作风依然有指导作用。我们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工作实际,创造出更多新的管理办法。
管理也是劳动,党政干部所从事的管理工作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我们要寓服务于管理,在改善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改进管理。对上级布置的任务,特别是新的重要任务,应该实行领导干部、科技专业人员与当地干部群众“三结合”,干部要到第一线去与群众一起调查研究、共同谋划,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并在管理服务中,解决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集中群众的智慧,使我们的工作计划能够符合实际,切实有效;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善管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在改善服务、推动改进管理方面,各地在探索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一是为群众提供办事全程服务,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如玉环县推行的“全程办事代理制”就是为群众报批项目、办理证件等事项提供全程服务的好办法。他们在乡镇和县机关部门设立受理室,在村一级设立受理点,负责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只要具备必需的相关材料,责任单位就能够在商定的时间内办妥,用不着要求办事的人东跑西跑,托关系,求熟人。这样,既从制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的办事难的问题,改进了干部的工作作风,也规范了办事过程,强化了对干部的监督。二是变“上访”为“下访”,主动为群众服务,直接解决群众的难题。变“上访”为“下访”,是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主动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姜瑞峰提倡建立下访工作队,由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基层,调查处理一些重点难点信访案件,着重查处县乡村干部和执法部门违法施政、徇私枉法的典型案件,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种变群众访“我”为“我”访群众,变层层转办为直接查办的做法,不仅能迅速为群众解决问题,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而且能让机关干部亲身体验群众的冷暧和疾苦,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会民主管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这是推进的关键。当前,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政务村务、社会管理越来越关心,参与农村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干部对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还缺乏认识和经验,不尊重群众意愿、不懂得如何进行民主管理的情况仍然存在。对这些问题,台州各市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按照群众的要求,逐步开展了“民主听证会”、“基层民主论坛”、“民情夜谈会”、“企业民主对话会”、“民主恳谈会”等等活动,使广大群众有机会平等地参与农村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推动了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施,逐步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水平。这些经验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干部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创造乡村、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严格依法办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落实。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浙江省委书记)
| | (2003-8-22 8:21:45 点击114) | |